欧美日韩精品一区在线播放-殴美大机吧操女骚逼影片-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-97人妻人人揉人人澡

校史白描(三):“紅色鈔票”與黃色炸藥,抗戰(zhàn)烽火中“科技立功”!


【編者按】為推進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學習教育,面向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和建校85周年,黨委宣傳部、檔案館(校史館)特策劃推出系列報道,從校史資料中精選生動片段,以白描筆觸,原汁原味地展現我校辦學發(fā)展歷程中形成的良好校風學風和做出的成就貢獻,以期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師生繼承弘揚優(yōu)良辦學傳統,傳承紅色基因,加強作風建設,為推動辦學事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
攻關鈔票紙,鼎力黨領導的“紅色財經”

1939年,為緩解陜甘寧邊區(qū)的“紙慌”,自然科學研究院(后改為自然科學院,北京理工大學辦學前身)教師華壽俊、王仕珍夫婦,發(fā)明了馬蘭草造紙技術,有效解決了邊區(qū)辦公、教育和出版印刷的用紙需求,受到了黨中央、邊區(qū)政府的表揚。

1.jpg

振華造紙廠工人在生產馬蘭草紙

1940年10月,為打破敵人封鎖,爭取經濟斗爭的勝利,邊區(qū)擬建立獨立自主的財政經濟體系,由邊區(qū)銀行發(fā)行邊區(qū)鈔票(證券紙),并組建印鈔廠。試驗研究鈔票紙(證券紙)的重要任務,李富春親自安排給了華壽俊。

相較用于印刷的馬蘭草紙,鈔票紙質量要求更高,要經久耐磨,便于套版印刷,因此必須選擇纖維長,強度大,柔細而有韌性的原料。在邊區(qū)的振華造紙廠,華壽俊同工人一起,試驗了多種原料,最后確定采用在陜北產量豐富、使用廣泛的苧麻作為造紙原料。

2.jpg

陜甘寧邊區(qū)銀行紙幣

原料確定后,生產工藝和原料處理也必須一步一步去試驗攻關。首先,為了將苧麻切成3至5毫米小段,華壽俊等人設計了切麻機,采用青銅滾刀和碳素鋼底刀,以馬達皮帶傳動(后用水力),每小時可切料80公斤。由于蒸煮和洗滌條件限制,將先切后蒸改為先蒸后切,把小捆苧麻蒸煮4至5小時,沖洗干燥后再上切麻機。因麻經蒸煮后纖維膨脹松散,導致不易切,又調整刀的角度,增加二次切斷,保持纖維長3毫米左右,適合打漿。為確保打漿質量,華壽俊帶領工人借用兵工廠制造硝化棉的荷蘭式打漿機,集中三四個月時間打漿。麻漿經過打漿機漂洗、碾磨、切磋,比土法碾漿更為清凈、潔白、細綿。

不同于一般用紙的“一面光”,鈔票紙必須“兩面光”。華壽俊等人又設計一種雙滾筒滾紙機。為了避免用金屬滾筒滾紙造成破碎,大家就創(chuàng)造性地用紙漿混合膠粘劑,加壓制成一個個圓餅并用鋼軸串起來,在磨床上加工成既光滑又適合滾紙的滾筒,松緊可以調節(jié),速度可通過齒輪變換,滾筒還可以反復打磨,從而保證了紙面光潔、平整,符合鈔票紙的要求。

3.jpg

茶坊機器廠機械部舊址

在邊區(qū)茶坊機器廠的支持下,在科技人員和工人共同努力下,研制出了生產鈔票紙的切麻機、打漿機、滾紙機等新設備,鈔票紙生產試驗取得成功。

此后,邊區(qū)決定在永坪成立鈔票紙廠,又安排自然科學院教師武可久和陳少丹帶領一批青年學生,根據試驗確定的工藝過程編制生產程序,進行勘測設計施工。在永坪,師生們利用當地水利條件,修壩鑿渠,安裝新制立式水輪為全廠提供動力。水輪帶動主廠房的地軸牽引著一部部機器,按工序、工種建設車間、工房,使之成為一個整體,井井有條。

鈔票紙試制成功并投入生產,是在黨的領導下財政經濟戰(zhàn)線上創(chuàng)造的奇跡。1944年,在全邊區(qū)職工代表大會上,邊區(qū)政府副主席高自立在報告中,著重肯定了鈔票紙的試驗和生產成就。這是繼馬蘭草試驗造紙成功后,在邊區(qū)經濟建設中取得的又一個勝利。

在自然科學院師生的努力下,苧麻鈔票紙(證券紙)加工工藝,滿足了當時邊區(qū)各種紙幣、證券、證書和獎狀等貴重印刷品的用紙需要。

開創(chuàng)“第一”,成功研制“TNT”

1941至1945年,自然科學院化學系(后改為化工系)主任均由李蘇擔任。1932年,李蘇考入南京金陵大學,攻讀有機化學,本科畢業(yè)繼續(xù)留校攻讀研究生?!捌咂摺笔伦兒?,李蘇離開學校投身兵工,從事防化學戰(zhàn)的研究工作。1939年,加入中國共產黨,在四川工作。1940年初,為辦好自然科學院,經周恩來同志推薦,李蘇來到自然科學院,因教學有方,被任命為化學系主任。

除了開展教學外,李蘇還帶領化學系師生發(fā)揮研究優(yōu)勢,承擔了不少的科研工作,如研制玻璃、造紙、鈣皂、甘油、酒精、薄荷油、二硫化碳、煉焦、煤焦油分餾、苦味酸、黃色炸藥(TNT)等。其中,研制黃色炸藥(TNT)為當時的兵工生產提供了直接的支持。

1945年,李蘇與化學系教師林華,在延安橋兒溝陶瓷廠建設了一個“半洋式”的幾孔煉焦爐(區(qū)別于土焦爐),在生產焦炭的同時,形成煤氣、硫酸銨、輕油、煤焦油等副產品。

4.jpg

自然科學院化學系師生生產焦炭時使用的煉焦爐

李蘇等人在延安文化溝建立了一間實驗室,對陶瓷廠焦爐副產品中的煤焦油進行進一步的深化處理,用鐵制的“大分餾”(分餾設備),把煤焦油中的各種成分分餾出來,得到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石炭酸、蔥油、瀝青等。然后,對其中的甲苯進行“三段硝化”,即先向甲苯中加入硫酸、硝酸混合物,得到淺黃色的一硝基甲苯,再向一硝基甲苯加入混酸,得到二硝基甲苯,最后向二硝基甲苯加入混酸,得粗制的三硝基甲苯,最后用酒精對其進行結晶1至2次后,就取得了純凈的三硝基甲苯,其熔點為82℃。

5.jpg

煉焦收取副產品

三硝基甲苯也就是被稱為“TNT”的黃色炸藥。當時,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在對日作戰(zhàn)中,手榴彈、地雷和炮彈等武器中,早期主要填充的威力較弱的黑火藥,后期雖然可以生產出威力更強的硝化甘油和硝酸銨類的炸藥,但與“TNT”炸藥相比,各方面性能均有較大差距。

“TNT”炸藥在制造、裝放、儲運及收藏等方面,都較他種類的軍用炸藥安全,并且不易受潮,不易和金屬形成不穩(wěn)定的化合物,爆炸力較強。

“TNT”炸藥研制成功后,李蘇等人便將其送到安塞縣紫坊溝化學兵工廠進行試驗,用雷管引爆后,產品符合軍用規(guī)范?!癟NT”炸藥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軍用炸藥,自然科學院是在各抗日根據地中第一個研制成功這種黃色炸藥的,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,是對黨領導的抗戰(zhàn)事業(yè)的重要貢獻。

一段段穿越時空的回憶,一幕幕生動感人的校史片段,為我們呈現出85年前自然科學院師生們學習、生活和生產的精神風貌。

新時代開啟新征程,新使命成就新作為。浸潤延安精神的校風學風,仍在代代傳承,成為指引和激勵著我們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、奮斗不輟的精神力量。

(來源:《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》《抗戰(zhàn)解放區(qū)科技史料》《光明日報》《新西部》及網上資料,編寫:王征、姜曼、王鵬、宋逸鷗)